节气科普 | 霜降节气为何开始“降霜”?
来源: 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:2025-10-23
“二十四节气”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,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“节气科普”系列原创内容,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。

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,标志着寒冬临近。此时地表温度跌破0℃,水汽凝华为霜。植物落叶休眠,动物储粮迁徙,自然界开启越冬模式。农谚“霜降见霜,米谷满仓”就揭示了低温凝霜对抑制虫害的作用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霜降”的霜从哪里“降”?为什么到了这个节气,我们就开始看到霜了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要弄清楚: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。
01
霜真是从天而降的吗?
和降雪、降雨,甚至降冰雹不同,霜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,而是近地面水汽遇冷直接凝华的产物。当夜间地表温度因辐射降温至0℃以下,且空气中水汽饱和时,水分子会跳过液态阶段,直接在物体表面凝华成白色冰晶,这一过程称为辐射霜冻。霜晶多在距地面1.5米范围内形成,尤其易附着于导热率低的草木、车窗等表面。
古人之所以误以为霜是从天而降,主要是基于三个认知局限:第一,夜间观测凝华过程比较困难,早晨起来,忽然见到遍地银白的霜,自然就会联想到霜是从天上“降落”的;第二,受“雨雪从天降”的思维定式影响;第三,缺乏精确的温度测量手段,直到温度测量仪器在17世纪逐渐发展起来后,人类才对霜的形成机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。

02
霜的形成条件是什么?
霜的形成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核心气象条件:
◆温度条件:物体表面(如草叶、车窗)必须低于0℃,同时也要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(空气冷却到使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)。当空气中水汽饱和时,水分子直接凝华成霜晶。
◆湿度条件: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,如果空气非常干燥,即使温度再低,也没有足够的水汽来凝结成霜。
◆天气条件:晴朗或少云,无云夜空使地表物体热量散失更快,容易达到0℃以下。微风(风速<2m/s),可以不断输送水汽。强风会使空气上下混合反而不利于降温,但完全无风可能导致水汽输送不足,因此,1-2m/s的微风最有利于霜晶均匀生长。
03
霜降节气为何开始降霜?
霜降节气,已至深秋,太阳辐射减弱,气温降低,大气环流转型,为霜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◆太阳辐射能衰减:霜降时太阳直射点南移至赤道以南11°,我国大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较秋分降低15°以上。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大幅下降,而地表长波辐射冷却效应显著增强,也就是说,地面在夜间向外散失热量的速度大大加快了。
◆大气环流转型:西伯利亚冷高压逐步建立壮大,10月下旬,亚洲大陆冷高压中心冷空气逐渐堆积,推动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。东亚大槽加深,高空槽引导冷空气直抵长江流域,造成48小时内降温超10℃的“霜冻锋”(可理解为导致剧烈降温的冷空气前沿)。这就为霜的形成需要的较低地表温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。
◆局地微气候条件:晴朗夜间辐射冷却效应明显,地表降温速率提升,农作物冠层温度比百叶箱气温低。由于土壤热特性差异,干燥疏松土壤比潮湿黏土更易形成霜冻,这就是华北平原“夜潮地”少见霜而“沙岗地”多霜现象的原因所在。河流湖泊周边因蒸发作用,近地面空气露点温度比干旱区高,更易达到霜形成的条件。
由此可见,霜降时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气候条件,和霜形成需要的地表温度小于0℃、晴朗、微风、空气湿度较大等条件较为吻合,由此可见,霜就在这个时节开始出现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“霜降”作为一个节气,反映的是长期的气候规律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,具体的初霜日期每年都会有所波动,但“霜降”的到来,无疑是为我们拉响了秋冬转换的天气警报。
作者: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气象学会会员
出品:科普中国
本文图片及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版权与免责声明
【1】本网站凡注明“学会秘书处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,并注明“来源:四川省金属学会”。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【2】本网站凡注明“来源:XXX(非学会秘书处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作品内容仅供参考,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。
